公共文化“小空間”展示城市“大魅力”
懷寧縣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推動公共文化設施更新升級、再造利用,創新打造“城市閱讀空間”“流動”文化館等新型文化空間,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懷寧路徑”。
(《安慶晚報》1月4日)
布局科學、規模適當、業態多元、特色鮮明……懷寧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成效顯著,公共文化“小空間”展示了城市“大魅力”,特色鮮明的“懷寧路徑”可復制可借鑒。
“城市”承載著與現代人息息相關的經濟業態、生活方式、文化面貌,以及對未來人類生存的多元想象。公共文化空間的創新再造,正為越來越多的城市所重視,也給越來越多城市中的人帶來獲得感。懷寧縣在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上可謂做出了引領和示范。各地各級也要積極行動起來,從加強頂層設計開始,制定清晰連貫的公共文化空間戰略規劃,根據常住人口、服務半徑、群眾需求,結合人員流量、交通等因素進行科學布局。并結合城市更新與“15分鐘社區美好生活圈”建設,以嵌入、聯合、更新等多種方式,打造更多“小而美”的新型基層文化空間、公共閱讀空間、美麗鄉村文化空間、商圈文化空間、文博文化空間、跨界文化空間,不斷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眾人拾柴火焰高。打造更多公共文化新空間,需要“人人拾柴”。秉持融合開放的態度,引導政府、社會、市場共同參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形成一個多元參與、共同建設的生動局面;同時要引用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讓市民直接參與到建設與管理上來,多多吸納他們的“金點子”,提升他們的參與感和成就感。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公共文化空間的應用場景,將數字文化信息疊加到現實空間中,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邊界,將多類型文化場景與線下公共文化空間融合,必將建構起多元場景的公共文化空間,吸引更多人在公共文化新空間“打卡” 。
“小空間”展示城市“大魅力”。多多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間,在提升市民藝術體驗感同時,讓城市兼具外在美和內在美,始終散發迷人的獨特魅力,這需要你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