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多“大餐”讓春節更“有味”
“史上最長春節假期”即將來臨,我們有哪些民俗活動?去哪些地方最好玩?我市策劃了豐富多彩的春節“文化大餐”,涵蓋惠民文藝演出、群眾文化、非遺體驗展示等多項活動,“菜單”目前還在不斷更新。
(《安慶晚報》1月16日)
“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贝汗澥嵌ゴ簛淼姆纸?,是希望與期盼生發的起點。春節寄托著國人最濃郁的情感、最溫暖的期盼、最美好的祈愿,成為歲序更新的標記、辭舊迎新的樞紐。
今年的春節,恰逢“春節入列世遺”,更具有特殊意義。我市推出了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為主打的展演,全市各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也使出“十八般武藝”,推出各具特色的主題展覽。豐富多彩的年俗體驗,以更多“文化大餐”讓春節更精彩,讓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宜城春節的魅力。
這種魅力是對其中倫理觀念、習俗風物、審美情趣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具象化體現。近年來,我市不斷以創新方式,為傳統節日注入新的時代內涵。無論是博物館推出“靈蛇獻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聯展”,通過文創展銷、戲曲、音樂、舞蹈等形式展示安慶魅力,供市民游客在暢覽文物、參與互動中觸摸宜城文脈;還是岳西縣舉辦溫泉冰雪文化旅游月等活動……都在增強節日氣氛和帶動節日經濟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這一系列文化景觀也有力證明,我們的傳統始終能找到適合的生長方向。
但也要看到,這些年,每到春節都會有人感嘆“沒有年味”“不好玩”,其中包含了人們對長久缺失的年俗活動的追憶。我們應該從中讀懂期待,盡快挖掘、梳理,爭取在更新的“菜單”中出現我市有特點、有溫度的習俗,以更多“文化大餐”讓春節更精彩。
比如,可在公園或城區舉辦鬧花燈燈會,持續到正月十五;還可以打造集文創產品銷售、文化活動體驗、演出交流展示等于一體的文化市集,既可以購買裝幀精美的文學經典、可愛靈動的手工藝品,也可以觀看形式多樣的非遺展示、腔調不同的戲曲演出,還可以品嘗風味各異的地方美食、香氣撲鼻的街邊小吃。這一文化消費新形態,是消費場所,更是體驗文化、感受春節創意魅力的獨特空間。這些“文化大餐”不僅會讓春節更精彩,還有助于吸引外地游客,成為拉動節日經濟的強勁動力。
此外,在個體層面,過節需要儀式感。商家可結合年俗開發出符合公眾需求的春節消費產品和服務。如開發一些新年年俗套裝,方便大家喜氣洋洋地迎祥納福,或嘗試通過科技賦能體驗各項年俗,讓公眾自發參與各類迎新活動等。在滿足市民過年儀式感的同時,也能促成消費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