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安徽好日子”化作徽風皖韻“百景圖”
暖冬里,也有幾天寒風刺骨,冬至那天就冷得不行,出門靠勇氣,迎風靠毅力。在那個周末的傍晚,我帶著孩子站在合肥徽園徽南集人頭攢動的街市廊橋,看紅火透亮的汪滿田魚燈喧嚷地游弋而來,凜冽的寒氣消散不少。
舉著小魚燈或花燈并帶著莊重表情一起巡游的游客,身著華麗漢服各種凹造型的年輕人,一手握緊孩子手臂一手拿手機咔咔拍照的家長……匯成長街人潮。站在高處往下看,仿佛幾尾“紅鯉”穿梭在光影蕩漾的徽園“河道”中,被藻荇纏身,半路上幾乎動彈不得。
離中國春節成功入遺不到20天,到過年還早得很,已有歙縣古村落的年味撲面而來,這是純正的徽州味道、中國味道。
而今江淮大地上,正處處展現熱氣騰騰的煙火味、文化味、人情味。“文旅惠民促消費 歡歡喜喜過大年”安徽文旅主題活動,從臘月啟動,一天天升溫,大江南北、城市鄉村、線上線下,上千場活動一直熱熱鬧鬧辦到正月。
這是變奏著安徽昂揚發展旋律的春節序曲,是“安徽好日子”的新春大集合。
奮斗打拼了一年的人們,將以更放松的姿態,愜意享受新春物質和精神的富足,享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傳承創新帶給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肥東洋蛇燈上下翻飛,太和獅子燈躥跳撲滾,宣城小馬燈披紅掛彩,徽州板凳龍和合鬧春; 績溪伏嶺“十碗八”與上莊鎮“一品鍋”祭祖待客滿屋鮮香,淮南豆腐宴一清二白變化多端,皖北羊肉湯、燒雞配花饃扎實落肚豪氣滿腸;還有黃梅迎春唱大戲,青陽廟會看儺舞,正月十六走太平……
人們正帶著歡聲笑語陸續啟程,奔赴親情最濃、地氣最足、文旅最活的地方。
景區優惠、非遺體驗、美食品鑒、館展尋寶、書香團建……歡樂團圓的厚實年味,實實在在落在人們的唇間、眼前、耳邊、心中,不負一年的辛苦勞碌。
春節有著立體、復合、連續的傳統文化,是國情、鄉情、民情和親情的融合升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南北迥異,絢麗多姿,這份豐厚文化資源和獨特精神內核,充分滿足人們新春團聚和旅游的需求。
在產業升級、代際更替、媒介變遷、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當代,回歸生活儀式,覺醒傳統血脈,在現代化維度下與傳統與自然對接,享受假日的美好,這是發展的邏輯、時代的剛需,是老百姓的呼喚。
而在全國性假日文旅熱潮中,一個地方能否卷得動,卷得贏,關鍵是看是否結合了地域特色文化,用土味與潮味結合的民俗活動,“卷”出了硬功夫;是否用高品質的非遺市集、國風演出、民俗體驗等吸睛玩法,激發出行意愿、吸引各方游客;能否結合了吃住行游購娛,讓游客從“看景”到“入景”,打造了長鏈條消費場景。
600多年的非遺魚燈,通明剔透地從皖南村坊,游進城市拆墻透綠燈火可親的精品文化景區,備受老百姓歡迎,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
我們應當在春節期間,推出更多貼合審美、匹配基因,與現代生活自然連接的民俗文化產品,展現老祖宗生活藝術化的高度,滿足當代人生活藝術化的需要。當“安徽好日子”,化作新春“百景圖”,我們有了更多有風景有文化有故事的文旅節目,不但能守住國泰民安、家國同樂的心理情感氛圍,更能讓徽風皖韻散發更大故事張力、審美引力、地域文化共情力,這個非遺春節,將產生更多經濟產值和情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