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網絡情緒化傳播的連鎖反應
2025年1月初,廣東劉女士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狂炫三斤車厘子后出現高燒、面部腫脹等問題,連夜把自己送進了醫院急診。此視頻一出,在網上快速發酵。盡管事后,當事人澄清中毒原因是藥物過敏,央視新聞也發布報道稱吃車厘子中毒實為謠言。但在自媒體的傳播過程中,此事件慢慢被掐頭去尾,當事人被符號化為“嘴饞姐” “3斤姐”,車厘子面臨“塌房”危機。從食品安全話題到新型流量密碼,車厘子“淪陷”背后,也許是網絡輿論的情緒化傳播在作怪。
情緒化傳播作為一種復雜的傳播現象,利弊共存。從傳播學規律來看,它基于情緒感染機制,能夠在社交媒體環境中快速擴散信息。當傳播內容積極正向時,可利用情緒共鳴凝聚社會認同感,在短時間內匯聚公眾的情感力量,形成強大的社會動員效應。
然而,網絡情緒的傳播常常會伴隨謠言散播、群體極化等現象。研究發現,比起真實信息,謠言等虛假信息的評論中帶有更多表達恐懼、反感、驚奇等情緒的詞匯,而此類情緒化表達則可能是這些虛假信息得到更多轉發的原因。
在此次車厘子塌房事件的傳播過程中,部分傳播者被“吃車厘子”“中毒”“進醫院”這類吸睛詞匯所吸引,或是出于對食品安全的恐慌,或是急于傳播信息,忽略了個體體質差異等復雜因素,未能遵循傳播信息應全面、客觀的原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情緒化傳播容易導致信息的片面性與不準確性,偏離了傳播倫理的基本要求。
與此同時,在自媒體的傳播過程中,將廣東女子以“三斤姐”為名進行符號化傳播,將“吃車厘子中毒”打上標簽進行話題引流。其所傳播的內容由于社交媒體的個人參與性問題,信息傳播采取的是病毒式的裂變傳播方式,而轉發的過程會將與個人相關的信息或者觀點加以突出和強化。
從傳播學視角來看,這體現了“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在轉發帶有個人情感傾向的信息時,往往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某種心理需求,如表達情緒、獲取關注等。同時,也契合群體動力學原理,個體在群體傳播環境中,易受群體情緒和意見的影響,從而強化自身的情感傾向并反映在信息傳播行為中。
長久以來,車厘子便以其 “天價” 形象進入大眾視野。早在2022年,車厘子便是公認的“水果刺客”代表。人們通過網絡熱梗來發泄對高價水果的不滿情緒,這就為 “情感共同體” 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個例食品安全問題出現,車厘子被冠上 “毒王水果” 的名號時,這一負面信息就像點燃的火藥桶,瞬間引爆了人們心中早已積蓄的不滿情緒。
在網絡傳播生態中,社交媒體的傳播機制在情緒化傳播現象里扮演著復雜角色。其點贊、分享等功能,為信息的快速擴散提供了便利,卻也使得情緒化觀點得以在網絡空間迅速蔓延。一個具備極強情緒喚起能力的短視頻內容產品,多數內容生產者為爭取高可見性會直接轉發或產出近似的內容,不斷重復“熱點”以求產出流量時代的“爆款”。情緒化內容在用戶的交互行為中呈幾何倍數擴散,讓理性聲音被大量情緒化信息淹沒。
社交媒體平臺的算法推送機制使得熱點話題集中度較高,內容生產者基于自身對算法推薦機制的實踐性理解,常常將情緒作為一種流量獲取手段。而系統依據用戶的瀏覽歷史和興趣偏好進行內容推送,在情緒化傳播的大環境下,大量推送車厘子相關的負面信息,導致用戶接收的信息趨于片面化和單一化。這種推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情緒化傳播的蔓延,對健康的信息傳播生態造成了一定沖擊。
事實上,有效的情緒化傳播能夠凝聚社交媒體時代個體的社會認同,形成更為緊密的社會聯結,對于數字社會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如何汲取新媒體的社交力量,引導其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已然成為當下亟待深入思考與探究的重要議題。
情緒作為人皆具備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包含情緒性信息的內容能夠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并且喚起其人們自身的情緒反應。而當前情緒化傳播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傳播鏈條上的各方都肩負著重要責任,唯有傳播者、受眾以及社交媒體平臺三方共同努力,全面提升數字素養,才能構建起抵御不良情緒化傳播的堅固防線,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傳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