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春”博物館 暢享文化年味
宿松博物館挖掘傳統節日特色 釋放文物承載的文化力量
2025年春節期間,宿松博物館成為縣城最紅火的打卡目的地。博物館與春節文化的有機融合,讓廣大百姓在感受濃濃年味的同時,深入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見證文化交流與傳承在新時代的蓬勃發展。
“我們是慕名而來,就是來看國寶的。”一對走進博物館的年輕情侶說道。他們口中的“國寶”就是館藏一級文物——宋青白釉仙人吹笙壺,被稱為“安徽省唯一一件國寶瓷器”。這件難得的宋代瓷器藝術珍品,其用途被認為是酒具。
壺的造型取材于《列仙傳》王子喬吹笙鳳鳴神話故事。王子喬為春秋時期周靈王之子,擅長吹笙,每當他吹笙學鳥鳴時,便會有鳳鳥從天而降,隨笙鳴起舞。此壺制作精致,造型獨特,展現了古人的浪漫主義情懷,也是音樂藝術植根于民間生活的生動見證。1994年由耿寶昌任組長的國家文物專家鑒定小組鑒定此壺為一級文物中的國寶級文物,先后被收入黃山書社出版的《安徽館藏珍寶》和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其整幅照片被《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安徽卷》作為封面刊登,還參加了北京奧運會特展。
“今天是百聞不如一見,真是精美極了。”博物館工作人員為觀眾志愿講解,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文物的特征、淵源、演變,解讀其文化內涵,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觀念的變遷。
“我們也是玩了游戲,并從相關宣傳報道中得知我們宿松縣有兩處入選。”站在展柜前仔細端詳著眼前的“國寶”,年輕情侶情不自禁地贊嘆,為家鄉有這樣的文化瑰寶感到驕傲和自豪。
春節期間,宿松縣博物館以“博物館里過大年”為主題,推出系列新春文化活動,通過沉浸式展覽、民俗互動、知識講座等,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特色,進一步釋放文物承載的文化力量,讓春節不再僅僅是物質的盛宴,而是精神的滋養,為市民及游客奉上一場充滿文化底蘊的節日盛宴。據統計,正月初一至初七,博物館日均接待游客超500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幾番,成為本地市民“文化過年”的熱門打卡地。
博物館主展廳以“宿松千年風華”為主線,展出本地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唐宋陶瓷、明清青花瓷及民俗文物400余件和紅色革命事跡,通過文物、圖片、場景、繪畫、模型等形象,結合電腦觸摸屏、電視以及其他聲、光、電現代科技手段對宿松的歷史進行全面展示,讓觀眾直觀感受宿松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
“沒想到家鄉歷史文化這么豐富,品味文化,感悟歷史,享受美好時光,還學到了歷史知識。”帶著全家參觀的市民王先生表示。
惠民服務升級,文化暖意浸潤新春。為滿足節日參觀需求,博物館實行“提前半小時開館、延時半小時閉館”的彈性制度,并為特殊群體增設特殊設施設備,方便觀展。踐行“人人都是講解員”“人人都是迎客松”的宗旨,為觀眾提供參觀指引、志愿講解、便民服務等服務,并在入口、各樓層醒目位置安裝參觀指示、溫馨提示、禁煙等標牌,安排人員定期館內外保潔,讓觀眾有一個干凈、整潔、文明、舒適的觀展環境。
“相信隨著對中國文化IP不斷深度挖掘,更多現代科技將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具時代穿透力。”宿松縣博物館負責人說,將以敬畏之心守護好文物的同時,開發文創產品等,促進文物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