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改數轉”為傳統產業插上數字化“翅膀”
企業生產變得更輕松更智慧
宿松縣復興鎮鼓勵引導傳統企業搶抓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技術的風口,推進設備更新、加大技改投入,向“智改”要動力、向“數轉”要活力,力促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2月5日,正月初八,春節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復興鎮套口村宇宏紡織公司全面復工,生產車間內機械轟鳴,但是卻沒有一名工人參與紡線。“我們引進了粗細絡聯等先進設備,讓所有工序實現了自動化和半自動化,不僅大大減少了人力投入,而且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也大幅提升。”宇宏紡織公司負責人何響林說,一條生產線,原來需要幾十名工人,而現在僅需兩三名工人。工人只需巡檢,其他工序均由智能化系統完成。
宇宏紡織公司的改變源于“智改數轉”。“智改數轉”即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其核心是數字化技術的創新應用,以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全面提升企業在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等各環節的智能化水平。“‘智改數轉’后,企業生產變得更輕松、更智慧。”何響林說,該公司是復興鎮內率先進行“智”變升級的企業,引進價值4200萬元、年產3000噸智能紡織項目,購買25臺(套)渦流紡紗機、精梳棉機等先進生產配套設備,形成了5條智能高效生產線,每天一班只需要10余名工人,產量能達到10余噸,實現年產值超8000萬元。
復興是宿松縣濱江工業大鎮,紡紗紡織是該鎮的傳統產業,鎮內11家規上企業中有9家從事紡紗紡織。“智改數轉”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機。2024年該鎮內不僅宇宏紡織公司,盛宏發公司、鑫宏瑞公司等紡織企業都相繼進行了“智”變升級。
在“智改數轉”的賦能下,各企業車間內精梳機、粗紗機、細紗機、絡筒機等生產機器實現了自動飛速運轉,設備的參數被實時監控,一旦參數出現異常,便會有警報提醒,操作員能夠提前發現問題、及時運維,大大提高了智能制造水平,跑出了數“智”加速度。如今該鎮內,紡織企業自動化、智能化,覆蓋了粗條、粗紗、細紗等多道生產流程,實現了從棉花到棉紗的全流程制作,形成“鏈條全、規模大、效益優”的紡織產業集群。
“首戰即決戰,沖刺開門紅。”該鎮黨委書記陸克武說,下一步該鎮將以企業智能化轉型為切入點,以“店小二”式服務助力企業實現拿地即開工,引導紡紗紡織企業持續引進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通過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增強鎮域產業發展的新優勢、新動能。